关于这个博客:
这是一个自我吐槽和朋友直接相互吐槽的地方。记录着我思考的片段和经历,或许不完整,或许很文艺,但是很真实,很原创。
关于我自己:
我是个很杂的人,扮演着多个角色:
运营/编辑:
事实上,编辑这块真的感谢之前执着的文学热情,当时存心想当个好编剧,体验人生烟火,然后写出个华丽的剧本,拉上一堆兄弟大干一场。08年初为了这个目标,选了杭州最牛X的19楼空间 应聘编辑岗位。
不过网站可不是报纸也不是杂志,在我看来,网站运营比报社写稿子要复杂的多,更多的是要面对那些永不瞒足还挑三拣四的网友,事实上他们很活跃,但内心比我寂寞的多。
每天给他们找点话题,让他们哭他们笑,然后和他们一起起哄,顺带着冲刺那永不满足的KPI。
编辑的生活其实挺辛苦的,和我当时的想象有很大的差异。但有一群人在周围,也不会寂寞。
文学:
曾经迷恋着韩寒的文字和沉浸在郭敬明的形容词海洋,对于每一份《萌芽》都不会放过,丢钱,拿书,走人。简单的购买模式充斥着我的高中生活。
而后,韩寒开起了赛车,小4也跑到了《岛》上,我忽然明白这仅仅是一种短暂的爱好而已。转行那是必须的,榕树下的绿叶打榜也不过是一种自我陶醉罢了。曾经有人找我谈出书的事情,可惜那时我早已成了看客,或者说,标准的读者。
丢钱,拿书,走人。现在依然在继续,只不过不是那么执着,不是那么稳定。
软件开发:
其实这块本不该提,都很散,也没整块的做过这些。只是依稀的记得之前参与过Yahoo,Google的国外外包团队,还有就是打杂的一些琐碎的事情,在圈内看来,只是最基础的堆代码,不过好歹也算是有所接触。
十分感谢上面提到的两家公司,虽然没有丝毫鄙视国产公司的意思,但我经历了他们的项目开发后,对比国内的代码质量,真的会感觉出有很大差距。
网络安全、反病毒:
这块和上面一样,也是闲散的一块。之前的老爷机用卡巴斯基,所以莫名其妙的和叫做卡饭的网站接上了轨。卡饭自从建立以来的几年里,陆陆续续的经历了各项变革,虽然目前PV什么的还够不上业界最优,但影响力已经出来了。
自己当时也是闲着无事,一年逛着卡饭,一边义务的做了一两年的反病毒研究,虽说是玩,但对于平日高等数学向来恐惧的我,却对算法的学习感到格外轻松,当时稀里糊涂的还折腾了一段时间的汉化什么的,之后反汇编练习到了一定程度,偶尔也会去看雪班门弄斧一下。
直到现在,媒体们总是习惯把一些从事网络安全的人叫做黑客,其实我很想抽他们,是不是好莱坞大片看多了?搞的好像干网络安全这行的公众形象不是小偷就是大侠。
其实,他们也就是份工作,别把他们太传神,也别玷污他们,当然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在网站上挂马的无理智工具流选手,就另当别论了。
电视上敲代码的不一定是高手,有可能他只是在看帮助。
电视:
身处杭州,还未毕业就已经跑遍了ZTV和HTV,要的就是那份儿新鲜感,要的就是那份儿爽快。
或许我比较幸运,大一的时候,自己和几个学长打拼的《热土下沙》栏目就成为杭州台的标准栏目,1年多时间里,从一个实验栏目成为商业化标准栏目,速度之快或许连很多学长都羡慕不已。
可能我天生对于机器有厌恶感吧,我喜欢交流,喜欢大喊大叫,电视台机房内安静的环境对我而言实在过于压抑,电影的魅力和明星的0距离对我更有吸引力。
电影:
转行去浙江电影制片厂,真是运气的一塌糊涂,第一年就体会了《新地道战》《孟祥斌》《十里红妆》《皮影王》4场电影的同期制作,从头到尾感觉真是爽到极点。
之后还在不同的工作室里体验了好莱坞大片的后期制作等等,那时的感觉真的难以忘怀。